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市场信息】习近平中东之行 推进能源基建经贸
2018-08-12  来源:  [大] [中] [小]

一、从半全球化逐步向完全全球化过渡


 尽管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是中资企业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参考罗兰贝格对于全球化企业的定义和分类,中国企业在经历局限本土和简单出口阶段后,目前仍处于半全球化和完全全球化共存的过渡期。半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为以获取资源和市场为目的,而以获取全球化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则标志着进入完全全球化时期。


   从“全球化谋略”、“全球化智慧”和“全球化执行”三个方面对企业的全球化能力做评估之后,罗兰贝格认为,在2003年之后,中国企业开始进入半全球化阶段,通过扩大海外代理出口和并购资源等多种方式来满足企业对于资源和市场的需求;2009年以后,中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技术、产品、人力、财务等资源,实现了提高全球竞争力的目标,开始逐步迈向完全全球化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中资企业都将处于半全球化和完全全球化共存的过渡期。


 海外并购是现阶段中国企业实践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4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持续高涨,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交易数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5%。2014年,中国企业共对6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并购投资,投资规模高达554.2亿美元,并购交易总数为460笔。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了近年来海外并购的持续火热。一方面,相对宽松的政策、充裕的现金准备以及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资企业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技术和经验的热情;另一方面,危机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使得中资企业在全球合作中逐渐占据主动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逐渐将高端技术与全球性品牌作为海外并购的重要目标,以往由国企主导的资源驱动型海外并购逐渐向市场驱动型和核心技术驱动型转变。中资企业不仅希望能够通过国际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占领市场,更希望能够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品牌及管理经验。


现阶段,中资企业国际化的目的主要集中于对资源的获取以及海外市场的竞争。未来,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应该考虑采取更为丰富的价值创造模式,重新找到中资企业相对于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短期内中资企业拓展国际化的主要价值在于充分体现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降低单位成本。但从中期来看,中资企业可以通过成功的海外并购整合等手段,在提高研发效率、降低产品研发成本、通过全球化布局优化供应链成本等方面,完成“弯道超车”,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金融业的国际化将与企业的国际化相互推动


从欧美地区对外投资大国的海外投资发展史可以看出,各国的金融政策在促进对外投资方面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中国银行业目前国际化的程度不高,境外机构数量较少,并购融资业务与国际一流尚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需求。201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也造成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增大。


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业需要跟随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从多个层面支持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挥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地位,综合运用在岸和离岸金融业务优势,把握中资企业国际化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和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相应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


首先,发挥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地位。


一直以来,香港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由化、国际化的投资环境成为中国内地与国外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将会面临包括法律和政治方面、税务、金融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风险,而香港正是中资企业管理这些风险的风险管理中心。


以对外投资中的并购活动为例,在参与交易金额较大的并购项目时,许多中资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必须通过多渠道融资来完成并购工作。香港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充分多元化,如果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则更可以便捷地利用上市平台来支持并购活动。


其次,以金融全球化推动企业国际化。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引进外资,办理外币的存贷款业务以及国际结算业务;第二阶段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融通资金、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参与国际银团贷款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提高外币资产在其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后一个阶段是跨国银行阶段,其显著标志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庞大的客户群以及广泛的营销网络。


近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企业国际化提出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中资银行在本土化经营能力、金融产品线、全球竞争力方面仍具有一定差距。首先,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海外业务占比较低,且海外业务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港澳等亚太地区。其次,与国际大型跨国银行相比,中国银行海外分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种类较为有限;境外分支机构仍然以存贷款业务、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清算等业务为主要经营业务,较少涉及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创新型业务。根据蒋海曦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国际比较》一文中的测算,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大幅落后于外国商业银行,但国际化水平总体呈现出逐步走高的趋势,且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在逐渐加快。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银行业在本土市场业务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近年来,一些中资银行海外市场的盈利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快于在岸市场的盈利增长。另外,国有银行积极推进其业务的国际化,可以更便捷地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提高综合竞争力。


全球化的商业银行一方面能够增强银行金融机构对“走出去”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大“走出去”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市场化的保险体系,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其遍布世界各地分支机构的网络信息优势,为国际化企业提供信誉咨询、投资风险与收益分析、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降低企业信息成本,解决企业信息不灵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应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海外战略,稳妥实施并积极推进。首先,在不断满足中资企业客户的国际化需求的同时,逐步将服务对象拓展至大型跨国公司和境外优质客户。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可以利用客户资源拓展国际业务,同时通过全球化的资产配置规避系统性风险,从整体上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其次,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资金实力、国内客户关系及品牌影响力等资源,发挥境内外业务联动优势,加强境内外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海外业务的竞争实力。


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国际化,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跨境信贷及投资的支付清算,灵活运行成熟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更好地帮助进出口企业和跨境投资机构管理市场风险。


 


作者: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左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